近日,电子与电气工程系陈锐副教授课题组在调控半导体纳米晶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课题组博士生李以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上发表题为Manipul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n Sub-Stoichiometry Molybdenum Oxide Nanodots through Charge Carrier Control Technique的学术论文。李以文同学是2016级南方科技大学与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该论文以南科大为第一单位,电子系陈锐副教授和澳门大学汤子康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表面等离子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表现为纳米颗粒会对特定频率的光子产生很强的吸收作用。它的产生是由于纳米材料表面电子密度不均匀,受库仑力的作用使得电子产生反复震荡,与特定频率的入射光相互作用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该现象发现后很快得到了广泛关注,在生物标记,生物传感器,光电转换器件,光催化等应用上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
与传统的贵金属颗粒等离子体共振类似,近年来以硫化物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也得到了研究,其最大优点在于其共振吸收频率的控制可以通过半导体载流子浓度进行调节,避免了金属材料合成完成后频率不可调节的缺点。课题组通过低温溶液法合成了过渡金属氧化物-MoO3-x纳米颗粒,得到了其在近红外区的等离子共振响应。并且首次应用简便的氧化还原方法调控该类材料的响应波长。
微纳光子学实验室主要从事基于激光光谱的材料光学改性及表征应用,在半导体微纳激光器、光学谐振腔及超快光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