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展风华|张胡梦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
南科大工学院十周年之际
推出“工”友录系列报道
宣扬优秀工院学子事迹
弘扬奋进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听听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刘召军副教授组
2024届博士毕业生
张胡梦圆与南科大的故事
初遇南科大
2015年,南科大首次在云南招生,631的招生模式让我这个埋头苦读的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从招生老师那里了解到,南科大有着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浓厚的科技氛围,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顶着老师反对和家长费解的双重压力,我最终选择了报考南科大。而这一选择,也开启了成了我后来踏入南科大的起点,也开启了我人生中充满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大二时,我第一次在生活导师郝祁老师的课题组里接触到kilobot集群机器人,随后在跟随黄骏老师研发selabot风滚草机器人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电子和硬件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大三时,我选择刘召军老师为学术导师,开始从事Micro-LED领域的研究。刘召军老师鼓励大家参加学术会议,并带领我们去广州、昆山等地参会,这拓宽了我的视野。借着会议的见识,我申请到攀登计划校级项目“Micro-LED光疗眼膜”,并凭借创意和努力,获得了挑战杯省级铜奖,成为南科大首次获得挑战杯奖项的团队之一。
我组织成立了游泳社,并带领学校游泳队积极参加了市赛和省赛。我也加入了致诚书院女子足球队,从一开始的中锋,到后卫,再到守门员,我一步步稳固了球队的后防线。在植物园艺社,我负责多肉植物的管理,并在百团大战中分享有关多肉植物的故事。除此之外,排球、羽毛球、篮球等各类体育活动都能看到我踊跃的身影。
游泳队参加省赛合影
研途点滴
保研后,我选择了留校直博。博士生活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枯燥的理论学习和无尽的实验研究几乎把我淹没。经过大约两年的“设计器件—制备器件—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挖掘亮点——反思提升——重新设计器件”的不断探索,我终于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Micro-LED显示技术。确定方向后,我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文献查阅、洁净间制备器件以及器件性能的优化中。最终,在南科大检测中心微纳加工平台的先进设备的支持下,在课题组导师与科研助理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同伴们的帮助下,我在洁净间反复制备了无数批器件,终于将绿光Micro-LED的亮度提升至1000万尼特,外量子效率从13.7%提升至23.8%。这段经历虽漫长而枯燥,但却帮助我逐渐建立起来扎实的实验基础和对器件性能提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在Micro-LED的技术积累,我有幸与王太宏老师课题组的冯建松博士合作,共同研发了一款用于矢量力检测的单片集成光电芯片。该芯片在仅1平方毫米的面积内集成了Micro-LED与光电探测器,能够同步感测力的大小与方向,为精密力学测量提供了更紧凑且高精度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个人所制备的Micro-LED首次应用于显示之外的领域,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我深刻领悟到,永远不要妄自菲薄,每一项看似平凡的努力,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展现出它的独特意义和巨大潜力。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MINE上
除了专注于研究方向中的“主流”课题,我也常常在科研之外寻找一些“支线任务”,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20年,借助之前参与挑战杯的经验,我再次与课题组的伙伴们携手作战,我们设计的“MixedCollab远程协作解决方案”获得了省级金奖,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管理和实际落地的思维方式。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我会为自己找一些乐趣来调节状态。曾经热衷于体力运动的我,如今将放松方式转向了脑力游戏。我曾在南科大狼人杀社组织过新生赛,也曾在桥牌社学习并钻研过桥牌策略。利用业余时间,我带领南科大桥牌社团队从省赛第一打到全国赛第三,最后夺得全国青年瑞士团体赛冠军。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帮助我在高强度的科研压力中保持动力。
课题组在美国参加SID会议
青春启航再出发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加入了云南民族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回到家乡后,我能够更加贴近家人和朋友,享受家乡的蓝天、绿水、清风、丰富的水果蔬菜、会看到小人人的菌子,这一切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在这里,虽然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依然很大,但由于工作时间规律,我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同时,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的兴趣爱好。目前,我已解锁了潜水这个新乐趣,水下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宁静与自由,生活因此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色彩。
“一朝南科人,终身校友情”。我衷心祝愿学弟学妹们学业进步,未来充满光明。希望你们能珍惜在校时光,勇于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无论身处何方,愿你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迎接更加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