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南科路 奋斗正当时 | 2025“十佳毕业研究生”陈子楠的“砺剑”之路
以晨昏耕耘为笔,以青春热血为墨,在奋斗长卷中挥毫泼墨,书写新时代的昂扬战歌。2025年6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十佳毕业研究生”评选大会顺利举行。 经研究生申请、导师推荐、学院初评和推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汇评环节,共产生431名南方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候选人,经学院推荐选出21名“十佳毕业研究生”候选人。最终,通过网络投票及评委现场投票结合,10名同学当选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 “十佳毕业研究生”。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硕士研究生赵梓焱、博士研究生陈子楠以超强的实力和出色的表现成功入选,展现了南科电子人的卓越风采。
今天,我们对话电子与电气工程系2025届博士毕业生陈子楠同学,探寻他的“砺剑”之路。
他是南科大十年成长见证者——从2015级本科生到2025届博士毕业生;
他是QLED显示技术的深耕者——专攻QLED老化机制难题;
他是羽坛南科健将——身披校袍荣誉满满;
他是爱情长跑健将——与同窗伴侣共赴十年之约。
他,是工学院电子系陈子楠,用十年诠释何为“砺剑南科”。
2015年,我作为本科生踏入南科大校园;十年时光荏苒,南科大日新月异,而我也在这片沃土上开启了我的“十年磨剑”之旅。
如果把十年的时光比作修行之路,那么一开始,最重要的便是踏入名门正派。
在本科时期,很感谢南科大特色的书院制、导师制,让我在大三就加入陈树明教授的课题组,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本科学业繁忙,为了兼顾课程与实验,我每天清晨六点就开始工作,只为赶在十点前回到课堂。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碎片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过程虽忙碌,但每一次微小的实验进展,都带给我莫大的欣喜与鼓舞。
在研究生阶段,我开始聚焦更加前沿的科学问题。我的研究方向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老化机制。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研究初期我常常一头雾水,难有突破。所幸,我养成了每周与导师陈树明老师深入交流的习惯。他给的建议总能一点一滴启发我,让我的研究思路愈发清晰。也最终助力我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
我想分享的第二段科研经历来源于实验室中的一个偶然的“异常现象”,当时,我们课题组所制备的QLED器件常出现发光不均匀的问题,困扰许久。一次心血来潮,我尝试通过查找文献寻找线索。竟意外发现其他领域已有相关物理机制的探讨,且解决方法颇为巧妙。于是当晚8点,我即刻赶到实验室,将该方法应用于我所制备的器件,器件果然绽放出明亮且均匀的光芒。这虽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但是从这段经历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通过自主探索、查阅文献并亲手验证成功的喜悦。这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令人振奋。
此后,循着老化机制这条主线,我不断探索,从发现科学问题,探究底层机制,再到提升器件效能,层层递进,最终完成了我的博士课题。博士期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8篇,一作总影响因子达148,一作总引用达240余次。我也曾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还有两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以及多次深圳市优秀科技论文。很荣幸,这些积累让我站上了“十佳答辩”的舞台。
给学弟学妹们的话
回过头看,在我研一那一年,我心心念念的事便是能够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为此,我整日泡在实验室,向大师兄们请教如何能够产出好成果。如今,虽然很幸运地发表了几篇曾经“梦寐以求”的高分文章,但即便如此,十年来科学研究带给我的最快乐的瞬间,依然是那天晚上——当我亲手修复的QLED器件焕发出明亮均匀的光彩时,我对着师兄振臂欢呼,仿佛解决了“世纪难题”。所以,由衷希望大家在研究生期间,也能拥有这样源自内在驱动力的“闪光”时刻。当研究由心而发,探索本身带来的乐趣,会让这段旅程更加充实和愉悦。
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在这段“磨剑”之路上,有太多太多帮助我的人。首先,感谢电子系的各位老师,尤其是我的导师陈树明教授,陈老师治学严谨,对待科学的热情时刻鼓舞着我。其次,感谢电子系系办的老师们,十年以来办理过各种繁杂事务,但系办的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为我答疑解惑!再次,感谢张恒、苏强两位大师兄,传授我实验技艺,实验心得,是我科研之路的引路人!最后,感谢我的伴侣李兰心,我们作为本科同学,一起共度十年,一起顺利博士毕业。活蹦乱跳的你让我枯燥的科研生活充满欢声笑语,我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前行。